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張弘弢:以指數工具捕捉長期經濟增長紅利
來源:中國證券報·中證網
作為國內指數投資的領軍者,華夏基金是業內首家股票ETF規模突破千億元的基金公司,擁有業內最齊全的ETF產品線。憑借在ETF等被動投資工具上的優異表現,華夏基金在第十七屆中國基金業金牛獎評選中再次榮獲“被動投資金;鸸”獎項。
日前,華夏基金董事總經理、數量投資部行政負責人張弘弢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隨著ETF行業發展,投資者利用ETF進行資產配置的需求和專業性顯著提升。張弘弢認為,隨著長期投資和多元化投資理念逐步樹立,包括ETF在內的指數產品作為標準化、低成本的工具,會成為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選擇。
ETF行業快速發展
張弘弢介紹,國內ETF規模在過去兩年快速增長,全市場權益ETF(含商品ETF)規模從2017年底的2207億元增長到今年二季度末的6475億元。期間,2018年規模增幅為64%,2019年規模增幅為65%。此外, ETF產品結構顯著變化。2018年以前寬基類ETF占主導地位,近一兩年主題行業類ETF發展迅速。例如,2017年底主題行業類ETF規模325億元,今年二季度末這一數值達到2846億元。再如,2020年上半年5G、芯片、新能源車等科技主題類ETF規模迅速增長。伴隨行業發展,華夏5GETF規模從去年底的77億元增至今年6月底的256億元。
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,華夏基金也在持續推出新的ETF產品。例如,華夏人工智能ETF去年底成立,目前規模16億元。這只ETF跟蹤中證人工智能主題指數。指數從為人工智能提供基礎資源、技術以及應用支持的公司中選取代表性公司作為樣本股,反映人工智能主題公司的整體表現,成分股匯集?低、中興通訊、科大訊飛等行業龍頭。
除了傳統ETF產品,張弘弢認為,Smart Beta兼具被動投資的透明和主動管理的靈活性,有望獲得超越指數的超額收益。盡管創業板指數今年以來表現出色,但是華夏基金旗下的創藍籌ETF和創成長ETF兩只產品今年的表現依然優于創業板指數。張弘弢表示:“目前來看,兩只Smart Beta指數的研發是成功的。”Smart Beta指數基金將相對復雜的選股策略融入指數編制方案,是主動投資邏輯的指數化,是指數基金朝著主動化和策略化方向前進的一步。Smart Beta指數基金不僅具有傳統被動指數基金操作透明、分散風險、成本低廉等優點,由于其中融入了主動選股邏輯,ETF還有機會捕獲超額收益。
關注流動性風險
普通投資者如何進行指數投資?針對這個問題,張弘弢給出了幾點建議。首先,投資要有原則性,要根據自己制定的規則進行投資。其次,要有均衡配置的投資理念,通過多樣化的均衡配置,既不會錯過價值、成長等不同風格的紅利,同時還能很好地分散風險。對于普通投資者,建議選擇低估值藍籌指數作為核心持倉,可以進行長期定投,獲得長期經濟增長帶來的收益。又因為掙公司業績增長的錢相對容易,掙擇時的錢較難,投資指數基金時,投資者還可以選擇盈利增速較快的龍頭指數進行配置,可以在牛市中獲得更好的收益。
此外,張弘弢提醒投資者在選擇ETF產品時要關注ETF產品的流動性風險。當大量資金流入或流出ETF的過程中,部分規模較小的ETF會出現市價顯著高于凈值(溢價)或市價顯著低于凈值(折價)的情況。對于專業投資者來說,折溢價提供了套利機會,另一方面它也意味著流動性風險。
張弘弢解釋,如果ETF及成分股的流動性較好,套利者的出現會迅速抹平折溢價。對于規模大、流動性好的ETF,基本不存在流動性風險,即使階段性的資金流入流出帶來較大的折溢價,由于ETF特有的申購贖回套利機制的存在,ETF的折溢價會被套利投資策略迅速抹平,同時ETF管理人還會聘請做市商來提供流動性,確保在極端情形下也能為ETF提供流動性。投資者在挑選ETF時,除了標的指數的選取外,也需要關注ETF產品本身的規模及流動性,以及基金管理人的整體實力、ETF運作經驗等。
日前,科創50已經發布。包括華夏基金在內的四家基金公司已經上報相關ETF和聯接基金,為投資者通過指數產品布局科創板提供了選擇。談及如何選擇科創板ETF產品,張弘弢說,被動投資實力雄厚的公司更有望為投資者提供穩定、可靠的指數投資體驗。具體來說,他認為投資者可以從如下方面判斷基金公司的被動投資實力:首先,公司的指數管理經驗是否豐富,面對新型產品是否有足夠的應對經驗;其次,系統支持是否完備,指數管理方面需要包含指數投資管理系統、申贖相關的實時監控和推送系統、轉融通出借業務管理系統等完備的系統,可有效地支持投資管理工作;另外,新產品對于投資運作流程和投資管理系統往往是一種考驗,公司需要有強大的數量投研團隊,可以為指數投資管理中的精細化管理提供保證。